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焦桐常青,精神永存——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红色圣地之河南篇
www.folksfolks.com 2021-05-27 12:36:12  王圣志、双瑞、翟濯 来源:新华社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郑州5月26日电 题:焦桐常青,精神永存——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红色圣地之河南篇

新华社记者王圣志、双瑞、翟濯

户户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大别山腹地。革命战争时期,不足10万人的新县为革命献身5.5万人;鄂豫皖苏区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兰考,焦裕禄精神诞生地。20世纪60年代,“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这里带领群众种泡桐、除“三害”。虽然仅在兰考工作了475天,焦裕禄却在群众心中铸就了永恒的丰碑。

巍巍青山,唱不尽英雄赞歌;滚滚黄河,淘不完英雄故事。站在发展新起点上的河南,通过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谱写新时代绚丽篇章。

游客在河南省兰考县展览馆内参观(2021年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情怀

【红色足迹·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2014年3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一到兰考,就直接前往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总书记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这是2021年3月2日拍摄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当总书记看到焦裕禄曾用过的藤椅时,他眼含热泪。虽然已经是第二次来了,但在馆内看到焦裕禄提出的‘干部十不准’时,他依然十分认真地逐字逐句阅读。”曾在2014年为习近平总书记作讲解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副馆长董亚娜依然记得彼时的情景。

这是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内拍摄的焦裕禄曾用过的藤椅(2014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游客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内观看焦裕禄起草的“干部十不准”展板(2014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红色历史·“把泪焦桐成雨”】

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一棵泡桐树粗壮挺拔,华盖如云。这棵已生长了58年的老树不负期待,桐花再次绽放。

1990年7月15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有感于焦裕禄精神,写下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词中写道:“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此处的“焦桐”,正是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前这棵树。

这是1963年,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树苗。1962年焦裕禄来到兰考时,兰考正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苦,为了整治“三害”,焦裕禄亲自带头查风口,探流沙,察洪水。了解到泡桐可以挡风压沙,焦裕禄又带领全县干群大规模种植泡桐。焦裕禄去世后,当地群众为了纪念他,亲切地将他亲手栽种的泡桐称为“焦桐”。

【缅怀】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焦裕禄曾用生命喊出的豪言,如今在兰考已变为现实。目前,兰考县已成为全国粮食一个重要生产基地,全国小麦、棉花、油料生产百强县。两岸的黄河湿地每年都会有大雁、天鹅、斑嘴鸭等200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繁衍。

拼版照片:上图为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兰考县改造盐碱地的情形(资料照片);下图为兰考县堌阳镇的一片麦田(2014年5月5日新华社记者朱祥摄)。新华社发

每年,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聆听焦裕禄的故事,学习焦裕禄精神。截至今年4月,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已接待游客90多万人次。焦桐树下,不少人缅怀静思,共同纪念那个永恒不朽的英魂。

董亚娜已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从事了28年讲解工作,总有人问她,日复一日讲解着同样的内容,会不会感到厌倦?她说,越讲焦裕禄精神,就越能感受到焦裕禄精神的伟大。“焦裕禄书记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