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天下 > 聚焦 > 正文

全面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1-04 18:58:00 作者: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作者:张琦(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产业振兴是实现农业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保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及数字技术的深化应用,有效拓展了我国农产品市场边界,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成效显现。

微观看,电商让东极黑龙江抚远的海鲜销售到了新疆,乡村旅游让冬天漠河北极村也不再“冷清”;宏观看,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2∶1,近两年农林牧渔业及相关产业流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势头强劲。

然而,当前我国“三农”市场的稳定性、畅通性和主体活力还需要加强,蔬菜、水果、特色农产品、小宗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明显,跨区域调节能力尚有待提高,农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定力和动力有待强化。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还需要在有力有效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再下功夫,还需要将“三农”市场无缝衔接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立健全全国“三农大市场”体系。

首先,要稳定农业市场价格,培育生产定力,有效推动乡村产业稳健发展。农民往往根据以往市场价格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农产品,农产品价格波动过大会促使农户频繁调整产业结构。头年价格高,农户增加种植,往往导致市场饱和,来年价格下降,农户会受损并改种其他农作物。要有效解决农户生产定力不足及周期性波动问题,需要提升农产品价格信息化透明化及时化水平,从而稳定市场价格预期。一方面,要加强全国农产品价格信息化水平。加快完善小宗特色类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消费、贸易等环节的数据清洗挖掘分析服务模型,开发提供生产情况、市场价格、供需平衡等全国统一服务产品,引导农产品高效流通,有效强化市场预期。另一方面,要提升区域特色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能力。各地政府要根据区域特色农产品布局,及时公布特色农产品品类、数量、价格等情况,做好重大事件的市场影响评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农户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市场资讯,提升对农户生产储藏销售决策的服务有效性。

其次,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增强生产动力,有力保障乡村产业充分发展。农村生产资源丰富,供给潜力巨大。激活农村生产要素,需要通过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带动乡村产业振兴。2021年,商务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提出“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电商发展为农村市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13.8亿元。

为进一步深化拓展农村市场边界,增强乡村生产动力,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完善农产品跨区域流通机制。加大人力财力支撑特色农产品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发展农村冷链物流,做实做细电商进乡村行动,强化产销对接,帮助农民把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农村市场运营管理规范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农村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利用信用记录、分级、激励约束等管理制度,推动农产品市场公平交易,畅通交易主体权益保护渠道。

最后,提升农民市场意识,激发生产活力,全面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12年至2022年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农村网商网店到2021年年底有1632.5万家。但是,我国乡村产业经营依然以小农户为主,部分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网货化难度较大,产销对接不紧密,农产品虽产得出,但卖不掉、卖不好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此,需要进一步增强农户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推动特色农产品全面优质化品牌化,全面有效对接全国统一大市场。一方面,要着重提升农户质量竞争意识。定期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各类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推动生产和流通主体交流衔接,让消费者为农产品“质量”买单,激励农户利用农产品质量、绿色、创新、品牌等特点形成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培育农户品牌营销意识。小农户需要借助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社会组织,提升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构建农村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逐渐培育农户品牌营销意识。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04日 05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