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典,我们缺失了信仰
www.fjnet.cn 2008-03-06   来源:西岸时评    我来说两句

  现在媒体上每天的娱乐新闻,除了明星的隐私或“艳照门”外,更为时尚的好像就是老片的重拍了,红色电影、经典剧作都成了许多导演翻拍的对象。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拉伸、注水成了连续剧,如《铁道游击队》,先是翻拍了血肉横飞的《飞虎队》,接着又回到三十来集《铁道游击队》。但给人留下的是拍来改去也没有老片《铁道游击队》的震撼力。张纪中要重拍《西游记》,陈家林重拍《三国演义》已经筹备了几年了,新版《红楼梦》的选秀也是炒得沸沸扬扬,四大名著有三部要翻版,仅剩下了《水浒》吴子牛也按捺不住热情要另起炉灶,并且为宏扬民族文化要用日韩明星的国际阵容……

  不是我辈多事,也非危言耸听,我以为我们许多人正在缺失信仰。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如是说, 人的最高激情止于信仰!。在这位略显偏执的哲学家看来,信仰是不需要验证的,它完全是个体化的东西,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或许因此,在他的《恐惧与颤栗》一书中,《圣经》中的亚伯拉罕才一再被他提及。据《圣经》所言,上帝为了考察亚伯拉罕对自己的忠诚,让他将儿子以撒作为祭品奉献给上帝。在一种孤绝的境地中,亚伯拉罕坚守自己的信仰,并在最后的时刻获得上帝的救赎。

  经典是一个民族和文化的风向标,从对待经典的态度和方式上,可以见出一个社会的文化风尚和价值趣味。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前辈曾如此虔诚地面对那些历史的遗存物,曾如此珍视那些简单的文化书页:鲁迅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现,胡适对于中国白话文学的体认,朱自清对于“诗言志”历史的梳理,闻一多对于楚文化的发掘……在这些前辈心中,文化经典不仅是一种文本、一个期待被阐释的对象,更是融合了个体血肉和体温的生命,是一种缘自于内心世界的不可更易的信念!而这正与今天的肆意曲解经典形成了激烈的反差!

    在一个“拳打水浒,脚踢三国;爆炒吴承恩,气死曹雪芹”的语境中,谈经典与信仰的问题的确有些不合时宜。而在如此多的是非争执背后,是个体欲望的不断膨胀,是一种伪个性主义的横冲直撞——对于自我的想象已经彻底淹没了自我反思的维度。而对于没有反思维度的个体而言,经典的意义都不过如此,又何谈敬畏,何谈信仰?

  以敬畏之心面对前人的努力,以敬畏之心面对民族文化经典!这是我们民族前辈的信念,或许也正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需要我们去努力追随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沥尽碎沙淘尽英雄之后,经典作为一种恒在,一种民族与个体的信仰,将依然闪烁其璀璨的光芒!(田文杰)

    【声明】凡注明 “西岸时评”来源之作品, 未经福建东南新闻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