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临前的一个月,挂靠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系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一支调查队伍深入到贵州、湖南等地的农村。这支调查队由贺雪峰教授带队,一行15人,驻扎农村半个月,记录了返乡农民工目前的生活状态。在聚合村调查,外出返乡农民工说“打工无前途,回乡无意思”,生动而形象地表明了当前农民工的处境。(《广州日报》1月27日)
文中对农民工“打工无前途,回乡无意思”进行了分析:“打工无前途”,是说外出打工,是吃青春饭,一般情况下,未结婚的年轻人在外打工,一月可以有1300元左右的收入,但这个收入很快就会被花掉。很难在城市里混出个人样,几乎所有外出务工农民都知道,随着年龄的增大,结婚生子的家庭拖累,他们越来越难以在城市待下去,最后不得不回到家乡的农村。而“回乡无意思”,是因为那些年轻的打工者,已经在城市里待了较长的时间,已经习惯了城市里的热闹与“萧洒”,与变化不大的农村相比,当然感觉到那之中的落差,于是回家过一段时间,远离了已经熟悉的城市生活,反而觉得农村生活没有意思,在新一代的农民那里,那种根深蒂固的“故乡”的概念,如今已经渐渐淡了。
2008年底的农民工提前返乡与大量返乡之不同于往年,在于这一年出现的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原因是世界经济不景气传导到中国,导致许多企业的倒闭或生产缩减,但作为农民工“打工无前途,回乡无意思”的困局,则并非如今才有,是有了农民工以来就一直存在的问题,只是在2008年的大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而已。中国目前不包括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人数就在1.2亿到1.5亿之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农民工已是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出打工的收入在农民总的纯收入中占到接近40%。可见,农民工无论是整个中国经济各产业的人数上还是在农民的收入上,都是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农民工的问题不仅是农民工本身的问题,是整个中国农民和农村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据《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的统计,2004年,全国农民工中16~30岁的占61%,31~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6%;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可见,农民工的困局也就是中国农村青年的困局,是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困局,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困局。要破解这个困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迫切问题。
如何破解呢?首先,当然是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配套措施,帮助那些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而陷入困境的企业尽早走出困境,如果那些企业无法走出困境,自身难保,当然就没有能力来容纳大量的农民工就业,连就业的机会都没有,何谈前途?其次,加强对已经就业的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由于农民工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以及我们相关法律法规和执行工作中的问题,农民工权益爱损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这就使农民工的前途被打了折扣,如今,该是到了认真解决的时候了;再次,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工都没有前途,都找不到出路,如今大量的农民工感到没有前途,没有出路,是因为他们都是属于没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农民工,所以,即便能找到工作,也都是那些又脏又累,报酬又低的工作,由于工作本身的技术含量过低,谁都可以胜任,得到后被人取带的可能性就很大,不稳定性就很明显,自然使前途十分有限,但如果是经过培训,一技之长的,情况就不一样,找到工作的难度就降低了,得到的报酬也更可观,工作的稳定性也有保障。同样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中提到,2004年的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66%,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的占近24%,到如今情况并没有大的改变,这一数据与多数农民工感到“打工无前途”是吻合的。在培训上,加强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以增强被培训对象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在就业和工作中有自己的优势,有了能力和机会,就会有前途;最后,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切实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那样,即使农民工回到农村,也会觉得有用武之地,也会发现,农村的条件跟城市相差并不大,也就不会再感到过大的落差,从而生出“没意思”的想法了。
“打工无前途,回乡无意思”的困局,必然会在将来的较长时间困扰年轻的中国农民,困扰中国农民和农村,并困扰整个中国,但只要我们真正能够做到多方合力来破解它,是可以走出这个困局的。而现在,正是我们应该认真来做的时候。(陈家沛)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