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题为“陕西扶风10余名县政协委员联名提议改县名”的新闻,见诸华商网、中国网、环球网等多家媒体。据云:“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世界唯一,在国内外有很大的知名度,每年慕名而至的各国游客达200多万人次,而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人‘只知法门寺,不晓扶风县’。对此,扶风县政协主席黎焕焕及十多位扶风县政协委员联名提议——将扶风县更名为法门寺县。”
资料图片:法门寺
因为扶风县境内的法门寺现今的知名度已经大于扶风县的县名,于是县政协主席及十多位县政协委员就联名提议将扶风县更名为法门寺县,看来这个不知名的小县城的政协在履行建言献策职责上,还真有点水平。
问题是,如果扶风县的“提议”能在上面通过而更名成真的话,那么,全国符合这种改名条件的县、市是有的是的,倘若大家都为了出名而改起名来,恐怕中国的地名会弄得新奇陌生、五花八门。
我们不妨按扶风的“理论”改几个地名试试。登封市西北的千年古刹少林寺,为天下第一名刹,其名声已远远大于登封市,按扶风“谁名声大就应以谁的名字命名”的理论,登封市就应该更名为少林寺市。而承德市内的避暑山庄,占地面积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紫禁城的8倍,素有“紫塞明珠“之誉,论名声早已在承德之上,因此,也可更名为“避暑山庄”市。至于青海西宁则可更名为“塔尔寺”市,因为其西南的塔尔寺是一座在中国和整个东南亚都享有盛名的喇嘛寺院。如此,中国将会出现一大批什么“观”乡、什么“庙”县、什么“寺”市,整个一个诸教大世界。
如果扶风的“谁名声大就应以谁的名字命名”的理论成立的话,那各地在更名时就不一定受“以名胜命名”的限制,当地的名人、名吃都可用来作为县名和市名,比如,清河县的武大郎和潘金莲在全中国无人不晓、无人不知,此县就可更名为武大郎县或潘金莲县,这里套用一下扶风的说法就是,相当一部分人“只知武大郎和潘金莲,而不知清河县”,这样,清河县不就有了更名的理由了吗?虽说名字这么一改,确实名声大了,但女孩子将来找对象恐怕会有些困难,人家一听是潘金莲县的,头皮上能不起鸡皮疙瘩吗?而天津也可凭着著名的小吃狗不理包子和耳朵眼炸糕而更名为狗不理市或耳朵眼市。如果都如此更名,全国不就乱了套了吗?别说以前到过中国的外国人再来旅游时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是中国人自己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地理概念也会被完全颠覆,再说当地的居民也不会答应啊,谁愿意为了扩大当地的名声而使自己世世代代居住地蒙受这样不雅的名号呢?
笔者现在弄不明白的是,好端端的一些地名,招谁了,惹谁了,为什么总被一些人算计着要改一改呢?须知,地名不是人名,想改也就改了吧,不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什么影响或带来什么不便。但是,地名则不然,一个地区的地名往往都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是约定俗成的,或承载着历史,或积淀着文化,或因一个民间传说而得名,或因一个代表性的景物而得名,或因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得名,或因诞生过传奇人物而得名。这是一种有着特定内涵的地名文化,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遗产,怎么能说改就改呢?更何况地名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定位符号,如果东改一个,西改一个,会给人们的外出、联络乃至整个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
说到一些人一天到晚地琢磨着改地名,其实无非是为了一种经济利益,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怎么可以为了商业目的而破坏传统的地名文化呢?所以,笔者建议扶风的政协委员不要再提“更名”这样的“动议”了,有那个功夫、精力和才智,不如就如何促进扶风的经济社会发展多建高明之言,多献实用之策。
当然,现在确实有些老地名已经更名成功,如云南思茅市就因其特产普洱茶而更名为普洱市,但许多人对此并不看好、并不认可。笔者的意见是,为了保护祖国的地名文化和地名资源,方便人民的生活,尊重国民多年来积累的地理知识,如普洱市之类的更名,最好到此为止吧。(于景宁)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