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城市要共同成长
www.fjnet.cn 2013-09-02 10:37 刘 敏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武汉的大学多,其中很多知名大学,主要集中在洪山区。市主要领导前几天调研洪山区,就指出洪山区集中着武汉最突出的科教优势,一定要做好大学之城建设这篇“大文章”。同时,还提出,建设大学之城,不是简单追求高校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核心是大学和城市如何深度融合。 大学和城市的深度融合,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几年前,我在合肥工作,有次经过一所大学,从大门看过去,平淡无奇,后来定睛一看校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时心里是有些震惊的。中科大这所中国第一流的大学,除了名字有时出现在当地报纸的教育新闻版之外,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几乎感受不到这所大学对城市的影响,甚至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很多当地人说起中科大,语气淡然,就好像在谈论一所在别处的大学,与自己没有多少关系。我想,这大概是大学与城市没有很好融合的一个例子。 中国的大学情况有些特殊。在中国谈论城市与大学的融合,事实上存在一个前提问题,就是行政关系。大多数大学,尤其是知名大学,都是部属或省属性质,它们只是在地理上坐落在某个城市,因此就有诸如在汉高校、在沪高校的说法。理论上讲,大学被指令搬离或大学主动提出搬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另外,中国很多大学,本身有行政级别,平级于甚至高于所在城市的行政级别。这样来说,城市与大学打起交道来,就有些类似城市与在地央企,当然有合作与服务的一面,但也有另一面,并不总是那么顺利舒坦。 也就是说,管理归属、行政级别等因素,可能容易造成城市与大学的隔离,成为双方融合的一个障碍。因此,城市和大学的融合,需要智慧和诚意,这是个前提。 城市和大学的融合,人们首先易于想到经济层面的融合。大学能够帮助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够为城市提供人才、技术等人力和智力支持,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很多城市所努力追求的。但城市和大学的深度融合,并不仅仅在经济层面;双方融合的效果如何,也不能仅仅用项目合作的成功率与各自资源的变现能力来衡量。 从更全面的大学和城市关系来看,大学应该成为所在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创造的策源地、承载地,应该影响并参与到城市建设与文明演进的进程。武汉大学中文系当年培养了一大批作家,这些作家很多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而留在武汉的那些作家,对汉派文学、汉派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应该是城市与大学融合的一个示范。 再比如,大学城往往地处一个城市有待开发或正在成长的区域,从上述视角来看大学城,就不仅仅是一个高校林立、学生聚居的地理空间,而应该参与到城市区域开发与成长的进程中,塑造所在区域的文化样态和生活风范。 大学与城市的融合,还应包括文化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城市要高水平建设图书馆、画院、剧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在整个城市形成浓厚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大学也应敞开围墙,使高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资源向社会开放,能为普通市民所用,也可以避免城市与大学在这方面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事实上,大学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向普通市民开放,让普通人可以在这里学习、充电和进修,这方面国外大学都有可资借鉴的经验。 顶级的大学涵养顶级的城市,顶级的城市支撑顶级的大学。大学与城市如何实现深度的融合,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而言,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大学与城市要相得益彰,互为名片,互以为荣,共同成长,提升地位。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27]大学谈次恋爱又如何
- [ 08-27]“至少恋爱一次”别成误导
- [ 08-26]美国高校迎新,宿舍食堂后勤总动员
- [ 08-22]“人傻钱多”背后的市场逻辑
- [ 08-19]酒店“脏毛巾”丑闻没完没了?
- [ 08-16]退休官员辞去独董,不能仅凭“自觉”
- [ 08-14]你且山寨他且笑
- [ 08-13]高校你了解“95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