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风格鲜明、内涵深刻,人们喜闻乐见,国内外媒体纷纷解码这种“习式风格”,探寻语言背后的力量。 习近平同志的语言艺术和风格是长期形成、一以贯之的。从《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都展现了语言的魅力。那么,这种语言力量来自哪里? 首先,是来自信念的力量。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防治“软骨病”。早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他写的“从政杂谈”等文章,就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他的文章和讲话,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信念、勇气和担当。正是因为他信念坚定,才使他的语言有底气、有定力、有分量。 其次,是来自实践和人民。习近平同志长期在基层工作,与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他的从政生涯,使得他充分了解国情民情,也为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提供了许多机会。例如,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培养青年干部要“墩墩苗”,开展批评要“红红脸、出出汗”等,都吸收了老百姓在生活中脱口而出的话。这些语言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语言的力量来自人民群众。 第三,是来自学习的力量。习近平同志说,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精神追求。他身体力行,熟读中外传统文化的经典,开阔了时空视野,提升了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也极大丰富了他的语言。在倡导创新精神时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时用“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等,都用得非常贴切精当。返本开新、继承创新、推陈出新,他的语言的力量来自学习、来自经典。 第四,是来自真理的力量。习近平同志一贯注重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强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还通过四副春联来表达求“四真”、务“四实”。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他给全体学员专门讲“调查研究”,倡导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今年,习近平同志又提出了“三严三实”的要求。做人、做事、说话讲究一个“实”字,讲究一个“真”字,他的语言的力量来自真理的力量。 第五,是来自情感的力量。习近平同志讲话中透着真情实感,以情动人。不久前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他讲述了马克林教授半个世纪60多次访华,孜孜不倦地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的故事,讲述了在中国汶川地震时一群可爱的新西兰儿童在寒风凛冽的街头演奏小提琴为中国募捐,而当新西兰地震时中国国际救援队火速前往参与救援的故事。富有深情的故事让听者为之动容,他的语言的力量来自情感的力量。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应该怎样改造自己的语言和文风,习近平同志作了很好的示范。最近,《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品读这本书,打开“平易近人”的语言之门,有利于我们去领悟习近平同志的思想境界和力量。我们应该学习他说真话、说实话,说老百姓爱听的真心话,远离假话空话和官话套话。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会怎么和群众说话,改进文风会风转作风,更应该首先从说话和话语方式改起,让我们的语言更加平易近人、更加有力量。 |
相关阅读:
- [ 11-04]“害羞”的习爷爷更具“亲民范”
- [ 10-09]“习8点”给“松口气干部”敲响警钟
- [ 10-02]习近平八个“坚持”确立中国巨轮的新航标
- [ 09-29]习近平个性话语是震慑更是敲打
- [ 09-15]习主席为何受到众星捧月般欢迎
- [ 09-12]习近平出访新丝路蓝图将落地
- [ 09-10]留住古诗词 留住中华文化的根脉
- [ 08-31]从《摆脱贫困》看实现伟大中国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