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微信选舍友,迎新这么潮你怎么看?

2015-09-06 17:41:42 陈怀瑜等 来源:东南网综合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大学宿舍生活(图片来源:网络)

5日,福建师范大学迎来了11000多名大学新生。今年外语系还开创了“微信预报名”,新生还未到校,只需关注“协和外语”微信公众号,在问卷中回答自己的生活习惯,系里就会按照数据结果优化宿舍组合,为新生分配“志同道合”的舍友。(9月6日《福州晚报》)

“微信舍友”还要共走心之平台

陈怀瑜

“微信”平台上,大学新生动动指头,就能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大数据整合,让新生依据习惯、喜好,修得大学四年“共舍眠”,这显然利于“志同道合”者同居一檐下。不过,微信平台,仍不过是一信息工具而已,真正能“四年一舍友、一生好朋友”,还要将四年的时光,融汇于心的平台上才行。

一生友谊,最纯最美是在学生时代;大学时光,正是“最后、最美”的青春年代了。做好同学、交好舍友,这是青春里最美好的情感渴望。如今,信息时代大发展,利用微信等,新生们足不出户,尚未入得大学堂,就能先行找到“志同道合”者做舍友,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相对满足新生缩短人际交流距离的渴望与担忧。

不过,数据的固化性,与人之性情的不确定性,显然存在一定矛盾。一张问卷,难以真正确定一个人的全貌或真实性格。所以,用微信数据“摇”出来的舍友,很难说,就一定会是自己想要、或真正就能处得来的朋友。

相对于刻意挑选的“微信舍友”,传统的随机性“摊派”舍友的办法,也并非一无是处。大学生,不仅是到大学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学着做人。如何做人,更需要在生活的实践中获得。如果一味地要求生活中的身边人,必须是所谓“同道中人”,这不仅难以做到,即使能尽量实现,但是,却失去不同环境下,与人相处的多重与多种锻炼。当其走上社会时,并非时时处处可以挑选顺心如意的生存环境,那时,在年轻时缺乏不同锻炼的他们,或会遇到更多的不适与麻烦。

当今的年轻人,从小学到高中,家长与社会,给他们创造的顺境太多,逆境几乎都让大人给免了去。已成人的大学生,特别在与人相处上,不应更多地想着躺在顺境中“一同睡大觉”,而更应具有“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自我锻炼、自我独立的心态与精神。而选择未可预知的舍友相伴四年,以此将大学生活,特别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当作一种青春的挑战,或许,那会比微信挑“同道”,收获更多不同的人生感受吧。

无论是微信挑舍友,还是随机去选择,都未尝不可,但却不能只会依赖于数字化的“微信平台”,更需要的,是走上心的平台,以心相待,才能让四年舍友变一生朋友。

短评:微信选舍友放大情感隔阂焦虑

对于大学生而言,拓宽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更好融入集体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从这个方面而言,微信选舍友,可以让学生找到“黄金搭档”,但也不能过度放大正面意义,而应理智客观考量。在网络语境下,微信犹如一把双刃剑,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还是应该立足于现实,努力积极适应新环境,与不同的学生都能打成一片。(刘建国)

更多:

“微时代”高校迎新背后的手机隐忧

微信选室友 学校可以“+”的还有很多

“微时代”高校迎新背后的手机隐忧

苗瑞

微时代的到来,深刻地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近两年来,高校的迎新也开始步入了“微时代”。运用“微信”、微博、迎新网页系统等开展迎新工作,新生未到学校,就对学校有了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能够提前规划自己大学生活,缩短学生入学后的适应期,这是早些年的大学生不可能“享受”到的“福利”。

对如此一些基于新兴社交平台的工作方式的创新,我们应该更多地持肯定态度。然而,目前利用互联网平台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工作方式的创新和变革是局部的、零星的,系统的、深刻的创新还需假以时日。

而随着微信等社交媒体用户的剧增,手机游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风靡,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黏度非常高。大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经常翻弄手机,忙于刷微博和朋友圈。学生阅读、自学时间减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浏览手机网页、网聊和网游上,浪费了大好时光。

笔者在一所大学任教,据课堂观察,课堂上刷朋友圈、翻看手机的学生不在少数,很多学生成了实实在在的“低头族”和“爪机党”,对手机有很强的依赖。有的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宿舍关灯后在被窝里玩手机,导致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情绪变得焦虑、沮丧,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迎新”进入了微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称道的好事。在不远的将来,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与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必将进一步融合,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和动力。但这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做更深入系统的探索,教育主管部门也需要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引导和规范,重视该项工作,投入人力、财力开发系统、规范的教学平台。

同时,对“微时代”大学校园里的“低头族”和“爪机党”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行政领导、教师,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规避手机使用带来的消极影响,勿让国家未来的栋梁们迷失在了信息的汪洋里。应该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教导大学生走出网络和手机的井底,拥抱阳光和青春。

微信选室友 学校可以“+”的还有很多

晴川

此次福建师大推出的学生网上自选宿舍和室友等新举措,无疑是对“互联网+”这一潮流的既“潮”又理性的积极应和,值得肯定。

通过网络自主选择作息习惯相近或者志同道合的同学作为室友,这说明学校对成长心理学有着深刻认知。一在因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而容易被接受,二在因为“性相近”的人更容易沟通交流,从而容易形成一个和谐温馨的小集体。而是否有一个和谐温馨的人际环境,对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性格形成至关重要。那些充满励志能量的同宿舍全部考研成功的佳话,以及我们经常听到的室友因不和弟兄相残的悲剧,都阐述了这个道理。至少,这种从“学生视角”出发的思维方式,对避免今后可能因“道不同”引发尴尬是有用的。所以说,跟谁在一起生活四年,每个新生都非常期待。

而学校人性化之“利”,还在于能使学校管理难度降低。一所一万多人的高校,如何管好管出成效让人头疼,需要从细节入手,从小处着眼,将工作做在细微处。网络平台的应时而用,虽不能药到病除,但至少是个有效的辅助手段。不说节省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开资,单就由此营造出的安静的学习氛围和文明的教育环境,也能打消家长顾虑,放心地将孩子交给学校。有“家”的感觉管理自然是温馨的。这又何止是在提高升学校美誉度和学校形象?

要说网络平台的最大魅力,当属科技无疑。因而,这种基于新技术而来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对年轻莘莘学子形成全新思维观念作用不可谓不大。尤其是最难就业季的持续存在,对大学生“财商培养要趁早”已成社会普遍共识,以至于“炒股”课程都大模大样地排队走进了大学。从这个角度看,福建师大对大学生将赚钱“战线”从地上搬上网络的开明和鼓励,既是送给学生的一堂免费的创业理财实践课,也是送给他们人生新起点的一份厚礼。

当然,如何充分发挥这个平台作用,尚有很多需要去做。譬如,除了将网络平台运用于学生入学,对学生入校后的学习情况、毕业去向情况等是否也应该体现其中,并能保持常态化?再进一步,可否将这一平台延伸校外,使之成为一个为大学生就业牵线搭桥的信息新平台?毕竟,让学生接纳、信任、拥抱互联网并不难,难的是能用互联网思维武装头脑,能使其作用最大化。如此说来,学校需要“+”的还有很多。(今日福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