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返乡记”

这个春节,伴随着回乡过年的急切脚步,有关城乡中国的探讨尤为激烈。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当代中国,在社会转型的当下,这样的注视,还将持续下去。从《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到“上海女孩因男方家晚饭难吃分手”,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乡村图景。

 资  讯 

“上海女孩”事件,热帖需要冷思考

即时 | 2016-02-22 09:01

春节前后,一条“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帖文成为网络口水的热点,江西无辜“躺着中枪”。2月20日,记者从网络部门获悉,“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不是上海人,是某省一位已为人妇的母亲,她春节前压根没来过江西;而其后发帖回应的“江西男友”,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者素不相识。(2月21中国江西网)

2016年的春节,再旖旎的“美人鱼”、再妖冶的“白骨精”,估计都没有“上海女孩”这个故事铺天盖地又感天动地。那些峰回路转的欲说还休,那些有鼻子有眼的碰瓷般演绎,将“真实中国”与“城乡二元”等话题,激荡得肾上腺素无限飙升。专家学者蜂拥而至,连央媒都忍不住娓娓道来——这个虚假的故事,搭起海市蜃楼般的舞台,生旦净末丑、宫商角徵羽,一幕幕大戏,风生水起。

不管“编剧”是怎样的初心,“上海女孩”的故事,已然成为社会学上的悲剧:一则,它妖魔化了中国农村的现状。让更多城里的姑娘,对“凤凰男”家乡的认知,仍停留在“通讯靠吼取暖靠抖”的魔幻阶段。二则,它伤害了地域标签上的两地人情。“上海姑娘”究竟是什么模样、“江西农村”究竟是什么状况?故事里极端的对垒与矛盾,不仅以偏概全,就是这“偏”,也失之真切。当所有人正经八百或客观理性地探讨这个话题时,不管是打鸡血式的兴奋,还是理据为先的清醒,而今看来,都是一样的“入戏太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有人说,人物与事件的模糊性,并不会折损议题的真实性。这话很有腔调,但经不起起码的分析与深究:程序正义都无底线无下限了,目的正义还能“面如桃花”?你要说城里女孩的“教养问题”,可上海姑娘甚至都能喝西北风在农村度日,那么,谆谆教诲的价值何在、意义何在呢?又比如你要说城乡之间的差异,农村凋敝也许是不争的事实,但究竟凋敝到什么程度都搞不清楚,此后的抒情与对策,又能有几分铿锵的“道理”?古往今来,朝代更迭还要找个靠谱的故事来“扯大旗”,今日严肃的公共辩题,如果事例本身就是胡扯、就是忽悠,在这样的土壤上,能开出怎样的花朵?

真正有趣的,是真相大白后舆论的“表情”。有学者称,网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言下之意,当初虚假的网帖是要该“打屁股”的。来自网络部门的调查称,所谓“上海女孩”,其实是上海周边某省的一位有夫之妇徐某某,春节前夕与丈夫吵架,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而独自留守家中,于是发帖宣泄情绪。可是,若只是网友虚构了一个故事,一不小心成了热帖,没有明显悖逆公序良俗的炒作团伙在使诈,这样的“不道德”,需要拿法律来吓唬吗?

讨厌你,不代表就要拍死你。互联网来中国20多年了,风再大雨再急,在网民私权的边界,还是该捍卫其晴好的权益。不能因为自己“见风是雨”后的灰头土脸,就要把撒谎的孩子也丢进监狱。

此事给公众最大的启示,也许只是下次再遇到来路不明的“热帖”,还是先辨真伪,再谈利害、论是非。

“上海女”假新闻,在社会伤口上撒了把盐

即时 | 2016-02-22 09:08

在男友家吃了顿饭,连夜分手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的事被证实从头到尾都是杜撰的,所谓的“上海女”,只是上海周边某省的一名有夫之妇,她之所以要杜撰这么一个故事,是因为春节前与丈夫吵架,不愿意去丈夫老家独自留守家中,发帖宣泄情绪。至于之后出现的所谓男友的回应,不过是扑上去炒作一番的话题碰瓷者。

新闻是假的,但留下的影响却非常恶劣。人性的贪婪、理想的逼仄;感情的脆弱,现实的残酷。一顿饭将所有的伪装打回了原形,似乎一夜之间,那些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感情,形容人性美好一面的字眼都失去了意义。“上海女”成功地撩拨起社会的敏感神经,在这条假新闻中,躺着中枪的不只有感情,还有地域差异、城乡差距。在大家的争论中,无论是上海还是江西农村,都只是一个符号,更重要的是,上海所代表的发达和江西农村所代表的落后,它们之间的差异,借由婚姻这种戏剧性的方式有了更强的杀伤力。从这个角度说,“上海女”之所以能击中人心,是因为客观上存在这种可能。“上海女”是虚假的,但是这种情绪倒是真实的,只不过很多时候,它藏在人心中,埋在理智与情感的最深处。

有人说只要“上海女”反映出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造成的起点不公、阶层固化、流动艰难的事是真实的,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上海女”是否存在已经不重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地域差异一直存在,因为家境、社会地位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情场失意、棒打鸳鸯的事也一直存在,这种差别对婚姻和人生造成的困扰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更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有些人没能战胜这种差别,囿于门户之见,为所谓的现实牺牲了爱情;有些人则是冲破层层阻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能眼里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更不能用前者来否定后者。

夸大与放大这种情绪,除了加剧人群对立外没有什么意义。沉浸在这种情绪中更有害,它会产生虚无主义,陷入命定论的魔咒中不可自拔。

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所造成的阶层固化的问题日趋尖锐也是事实,但更应该看到无数贫寒子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着这种障碍,这种过程也许很艰难,但不能否认,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这么过来的。那种因为客观原因造成的固化也需要时间来消磨,否则,社会就会陷入绝对公平的争议中裹足不前。

“上海女”不负责地在社会的伤口上扯开一道口子,又撒了把盐。这把盐如此痛苦,以至于人们只记住了那道伤口。这也提醒我们,创造一个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的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上海女孩“应明白网络并非”风的世界“

即时 | 2016-02-22 09:33

2月20日,记者从网络部门获悉,“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不是上海人,而是某省一位已为人妇的母亲,春节前压根没到过江西;而其后在网上自称“江西男友”并发帖回应的“风的世界伊不懂”,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者素不相识。(2月21日中国江西网)

春节前夕,自称上海女孩、网名为“想说又说不出口”的网友,在上海某网站发帖《有点想分手了……》,称自己春节前去“男朋友”家乡江西过年,被第一顿饭“吓一跳”而逃离江西。网帖一出,立即在网上网下成为热点,转发不断、话题不断。截止2月21日,百度“上海女孩”,有相关网页高达178万。

“上海女孩”原为某省有夫之妇,“江西男友”不过是话题的碰瓷者。尽管网络部门证实“上海女孩逃离江西”从头至尾都是虚假内容,但“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这则网贴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上海、江西的伤害,对核心价值观的挑战,已经无可挽回。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人人都有麦克风,网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利用互联网进行造谣诽谤等违法犯罪事件日益增多。为加强互联网管理,规范互联网秩序,国家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仍然有部分网民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造谣、炒作、“删帖”等活动的网络公关公司和网络推手,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和网络秩序。对此,社会各界深恶痛绝,强烈要求依法治网,惩处违法犯罪分子。

随着“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真相的披露,围绕该网贴的争论虽然告一段落了。但对于相关发帖人的追究不应到此为止。2013年9月公布的《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可以入罪。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虽然不是针对某个人的造谣诽谤行为,但该贴不断被转发,引起社会广泛议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社会危害不可估量。江西农村被“上海女孩”这则帖子渲染得不堪入目,成了贫穷、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即便是现代大都市上海也未能幸免,何尝不是躺着中枪的受害者?因为这个帖子,上海人特别是上海女孩被贴上了地域歧视的标签;“找对象要门当户对”这样的陈词滥调甚嚣尘上,让不少年轻人感到惶惑。

“上海女孩”必须明白,网络世界不是“风的世界”,更不应成为法外之地。文明上网建立在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于“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发帖人的追究,有关部门不妨参照最高法、最高检相关司法解释,让发帖人为自己的过错买单。否则,指不定哪一天,又会冒出什么子虚乌有的帖子,谁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是谣言谁该反思

即时 | 2016-02-22 09:22

春节前后,一条“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帖文成为网络口水的热点,江西无辜“躺着中枪”。2月20日,记者从网络部门获悉,“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不是上海人,是某省一位已为人妇的母亲,她春节前压根没来过江西;而其后发帖回应的“江西男友”,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者素不相识。(2月21日 中国江西网)

这一个充满漏洞的帖子,在被热议之初就有很多人质疑其是假新闻,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人们根本不在意新闻的真假,只不过按照自己内心的偏见来发泄一通情绪而已,如今该新闻被证实为假新闻,恐怕仍然有很多人觉得无所谓,因为这并不影响他们已经做出的结论,就算这个新闻是假的,总有真的——这恐怕就是很多人的思维。

这种思维之下,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其激化了社会矛盾,也导致了严重的地域偏见。其不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严重伤害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个事件中,“上海女”“凤凰男”成为人们相互攻击的标签,成见的加深造成的只会是社会的低效和相互对立,因此,这一事件本身十分严重,这一谣言带来的危害,恐怕比多数其他网络谣言更严重。如何避免类似的谣言再度发生,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首先是公安部门,2013年9月9日最高法和最高检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网络谣言在什么情况下构成犯罪。该司法解释于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而在这个事件的自始至终,公安部门都没有主动介入,去核实问题的真假,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社会的稳定离不开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而以上网贴恶意造谣,相关责任人应该受到应有的追责才对。

其次,上海、江西等方面的文明办、宣传部门也应该反思。这些部门对各自辖区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市民素质教育、社会宣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等,都有着明晰的责任。社会风俗以及当地的声誉等也是由这些部门负责的。遗憾的是,当该事件对该地方有着抹黑、歪曲,严重影响当地声誉的情况下,竟然没有一点儿行动,如今事件被爆出,也没有当地有关部门的身影,这无疑是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如今社会急剧变化,城乡矛盾、家庭矛盾等等频发,相关部门也应该主动反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不足才是。

最后,应该反思的还有个体,很多人明知道新闻存疑,却仍然叨叨着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该事件系谣言带给个体的是一个警醒,这说明了,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已经被偏见所困,缺乏理性客观的态度,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