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获悉,教育部等六部委将联合开展“创业引领计划”,以一系列新政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据悉,这些政策包括:放宽高校毕业生创业市场准入条件;个体经营收费减免;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等等。(新华网4月23日)
上述“创业引领计划”,个中的良苦用心,无疑应给予理解。但是,“给予理解”并不等于“能够理解”、更不等于完全赞同。在我看来,这一极尽“优待大学毕业生”之能事的所谓“创业引领计划”存在明显的制度漏洞和先天缺陷。
比如,显著的公平隐忧。所谓政策优惠,从本质上讲,其实就是一种歧视性的不平等政策——对一部分人的优惠优待,总是以另一部分人的权益牺牲为代价的,必然意味待遇资格上的厚此薄彼。现在的问题是,时下我们的大学生是否就属于“最弱势的群体”?显然,无论是从年龄、身体等外在条件,还是学识、能力等内在条件上看,我们都很难说大学生就是创业就业中弱势的群体——至少,与其他许多更弱势的社会群体,如城镇下岗职工、进城农民工相比,他们一点也不弱势,相反倒是具备许多优势。
那么,这种情况下,单单为大学生提供种种特殊的创业政策优待、“开小灶”,显然并不公平——既不利于那些更弱势者的公平,也不利于整个市场秩序本身的公平。
再如,没有真正切中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真问题、内在根源,容易导致对其形成某种遮蔽。大学生就业难诚然是事实,但造成这一事实的真正根源又是什么?“缺乏创业机会、创业政策不够优惠”显然只是表象,而真正的本质、真相,无疑必须放到更为深层的社会现实中去探寻,而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深层社会现实无非主要在三个方面——
其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严重滞后、发展模式未能及时转型——长期依赖于低端、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停留于粗放、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导致了整个社会对大学生这类知识性、技能性人才的总体有效需求不足。其二,由于教育改革发展状况严重滞后于社会总体发展的需求,再加上这些年“教育产业化”背景下盲目推进的大学扩招,导致作为教育“终端产品”的大学生毕业生,质量普遍下降、名不副实。所以,人才的有效供给同样严重不足——大学生数量虽然日益庞大,但却无法被社会真正接受和吸纳。
其三,就业、人力资源市场本身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真正充分开放统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规则还远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突出表现在,一方面,事实上还存在体制内(机关事业、大型国企)和体制外(外资、民营企业)两个相对封闭的就业市场。另一方面,权力对于就业市场的干预、渗透依然相当严重——决定就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往往并非劳动者真正的能力素质,而是权力以及依附于此所谓“关系”,近年来被舆论热议的所谓“父亲就业时代”,正是对此的生动写照。
- 2010-04-23六部委:大学生创业可将租房当企业注册地
- 2010-04-23大学生创业开“床吧” 吃饭聊天床上搞定
- 2010-04-19企业家“态度保守” 称大学生创业99%都失败
- 2010-04-18李开复:大学生毕业就创业是冒险 要先积累经验
- 2010-04-04教育培训市场成广东大学生创业新机
- 2010-03-29董事长建言大学生 创业可先行动再调整方向
- 2010-03-29安心干事创业 北京八举措促大学生村官流动发展
- 2010-03-25团福州市委启动"大学生就业创业面对面"活动(图)
- 2010-03-11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大学生没有必要一毕业就创业
|